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期刊
院联期刊

市社科院品质西安建设理论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12-26 09:35
4572
分享到:

一直以来品质城市建设是社科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什么是品质城市?品质城市有着怎样的内涵逻辑和价值关照?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如何共生繁荣?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社科理论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中共西安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上将提升功能、强化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作为西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重点任务,由此,品质西安建设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

为此,西安社科院把品质城市建设研究作为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难点来抓,集中全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努力攻关,经过前期紧张的调研,若干理论文章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日报•理论版》等媒体发表,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就品质西安和品质城市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将相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摘选如下:

2016年6月13日,社科院课题组成员朱利民、张楠在《西安日报•理论版》发表《品质西安建设的内涵与抓手》一文,文章认为品质西安建设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宜居环境、对外开放、人民生活和政府服务等诸多要素,因此,建设品质西安既要“重颜值”,更要“看气质”。文章指出要把品质西安建设置于城市演进的历史中来进行思考,品质西安建设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是“统筹西安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系统之间的关系,把握西安城市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缓和、化解、根治各种“城市病”的对症良药。文章认为“品质西安建设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以改革创新作为动力,实现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更新,让品质西安建设拥有制度基础。同时要引入共建机理和共享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德,同力同向,维护品质西安建设的良性运作,推动品质西安建设的最佳运行。文章最后提出要把品质西安建设看成是“一个对自然、人、社会和历史文化相濡以沫的解读过程、呵护过程、传承过程和修复过程。”希望能够通过品质西安的建设留住古都的“乡愁”,让西安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给当下世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

2016年8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我院副院长、高东新博士撰写的《如何建设品质城市》一文,文章以西安等国内几个主要城市开展品质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就品质城市发展建设的普遍规律展开论述,文中指出从全球的视角看,品质城市建设应当是国际标准与城市特色合理对接,通过构建国际化的“品质”,使城市总体特征上具备“国际范”。其次品质城市建设是城市的长远目标与阶段任务协调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是连续性前提下阶段性特征不断积累和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品质城市建设是当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从系统的视角来看,品质城市建设要把握整体发展和局部突破的统筹规划,政治开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社会和谐、环境良好、人民幸福。这些城市基本的品质要素都不能或缺,“一个都不能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的城市有机整体。第四从人本的视角来看,品质城市建设是价值尺度和技术尺度有机统一,城市的居民是城市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特征;城市环境是客体,是主体的作用对象。主客体的关系是多重双向的,是一种相互连接、相互包含、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重、双向作用,需要建立和完善品质城市的各项发展和考核指标体系,提出阶段和年度目标,抓出实效,取信于民。文章深刻阐述了品质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内涵,并且认为在建设品质城市的过程中要把“不断激发市民的参与积极性,动员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最终要实现“品质城市的文化构建和价值兑现”的历史使命。

2016年8月15日,《西安日报•理论版》刊发了我院雷蕾副研究员撰写的《从 “四维”入手促城市治理“四力”提升》一文。文章指出我市在城市品位彰显、区域合作、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建议从四个维度入手推进城市治理建设。第一从高度入手:对标先进城市,提升城市“更新力”,从优化城市开发格局、采用复合用途开发模式、打造城市品位空间等方面入手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系统规划,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和路径,从而凝聚推动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集约化利用的系统条件。第二从广度入手:在内部加强治理的基础上,同步提高区域“融合力”,这主要体现在拓展城市外交功能、在关天经济区和大西安区域形成协调发展氛围以及与周边发达经济区建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机制来实现扩宽城市广度的目标。第三从丰度入手:突出个性表达,着力塑造城市“影响力”,通过塑造文化品牌,突出古都风韵,构建和谐城市,使市民与城市紧贴在一起,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促进城市文化气质的转变,促进城市公共价值的产生与传播。第四从深度入手:采取综合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创新力”,探索以公众有序参与为核心的“参与式治理”模式,信息化引领,稳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软法治理”。通过“市民公约”形式确立市民或社会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规则,既有局部的城市治理工具的运用,更有治理理念的转变更新。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