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期刊
院联期刊

关于西安本土民间舞蹈保护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2015-11-26 09:23
6837
分享到:

    古都西安作为华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蓝田猿人遗址,有半坡遗址,有秦始皇兵马俑,有大雁塔小雁塔,更是周秦汉唐等朝代建都的京畿重地,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与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使这片土地的舞蹈艺术光彩夺目。据不完全统计,西安本土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户县、灞桥、周至、长安,到临潼、蓝田、高陵、雁塔、未央,从秧歌类、鼓舞类、拟兽类、劳动生活类、民间祭祀类、武术杂耍类,到龙舞、狮舞、船舞、灯舞、高跷、芯子类,从户县夹板舞、灞桥鱼嬉莲、周至牛拉鼓,到临潼十面锣鼓、长安地秧歌、蓝田双龙舞、关中敲锣鼓等,十二大种类,共五十余种民间舞蹈艺术散落于西安各地(见下表)。


           西安本土民间舞蹈形式与种类

舞蹈种类  (共12类49种)   具体形式


秧歌类(4种)

高陵秧歌,蓝田地秧歌,户县缘歌,灞桥秧歌底子


鼓舞类(6种)

户县牛拉鼓,临潼十面锣鼓,临潼牛拉蹩鼓,高陵年鼓,关中敲锣鼓,周至高把鼓


龙  舞(4种) 龙灯,蓝田双龙,户县地龙,长安高跷龙


狮  舞(4种) 武狮子,户县狮子上老杆,长安高跷狮舞,灞桥洗狮娃


船  舞(3种) 旱船,周至转船,周至沿人船


灯  舞(2种) 竹马灯,灞桥鱼嬉莲


踩  跷(1种) 高跷(高跷扑蝶、刘海戏金蟾)


芯  子(6种) 高台芯子,户县背芯子,周至马社火(牛社火),周至纸社火,周至焰光,灞桥哑巴底子


拟兽类(7种) 跑马(跑牛),临潼三节鱼,周至牛斗虎,临潼鹬蚌闹钻鱼,灞桥鸭子围蛋,周至蚌围龟,鸽子旋窝


劳动生活类(4种) 舞铡刀,织女穿花,户县落草,跳春官


武术杂耍类(3种) 大头和尚戏翠柳,梆绞舞,夹板舞


民间祭祀类(5种) 放天灯,蓝田跑佛,蓝田马角取水,户县热蹩,户县耍歪官


    据载,西安民间舞蹈的兴盛并非近代兴起,早在秦汉唐时期,古长安乐舞文化就已经非常兴旺发达了。中国古代乐舞有三大发展高峰,分别是周、汉和唐,而这三个时期乐舞艺术的发展都是围绕古长安发生的。如隋唐时期,有《十部乐》《大曲》《法曲》《健舞》《软舞》《坐部伎》《立部伎》等,后来随着日本、朝鲜等国遣唐使的到来,有些舞蹈还被带去了海外,像《破阵乐》《兰陵王》这些已经在内陆消失的舞蹈,如今在日本仍可看到。再如《十部乐》,这是用于朝堂大典、宫廷大宴的雅乐舞蹈,其中除了《燕乐》《清乐》属于中原乐舞外,其余八部均来自外族,如朝鲜的《高丽乐》、印度的《天竺乐》、中亚的《安国乐》和《康国乐》,以及丝绸之路上的《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等。这些乐舞的发展与兴盛既是古长安文化艺术发展的辉煌历史,也为当下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价值重构开拓了些许思路,在传承与发展本土艺术的同时,更多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光辉历史,自然这也是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历史使命。

    “观其舞,而知其德”,西安本土民间舞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的集中展现,它如同一滴水,通过这一滴水的分析,使得我们能够继承过去、了解现在、开创未来。作为汉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地带,西安本土舞蹈蕴藏着中华传统的思想意识、文化情感与审美气质。天圆地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图腾崇拜、孔孟之道、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与审美情趣在舞蹈艺术中一览无余,同时原始舞蹈、古老驱傩习俗、古代军阵乐舞,包括汉代百戏、隋唐雅乐、宋代队舞、民族戏曲等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都可在其中窥得一二,舞蹈艺术的形态里蕴含了祖先数辈流传下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思想情感与精神信仰。

    然而今天,西安本土舞蹈生存的主、客观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这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是民间舞蹈生存土壤的变化。西安本土民间舞蹈的主体是社火,是过去一村一社祭祀土地和谷神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很强的祭祀性质与功利目的,而如今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经济模式产业化,乡村城镇化,民间舞蹈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原始土壤遭遇了不小改变。其次是民间民俗的淡化。民间舞蹈得以世代传承,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与当地民俗礼仪紧密结合,纵览西安各地的民间舞蹈,无不具有鲜明的民俗特征,然而,在当代社会,这种民俗文化正悄然消褪,西方节庆与文化占据了相当比例,传统民俗的淡化影响了本土舞蹈的发展,加之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对地域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观念,尤其青年一代的审美思想带来了冲击。如是,西安本土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即从过去的全民集体同舞共乐,发展到今天无人知、无人舞、无人爱的尴尬境遇。

    西安本土民间舞蹈是我市灿烂历史文化的一面窗口与镜子,其中蕴含了每一代人的心血精髓与情感精神,在弘扬“中国梦”与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我们需要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方式,给予本土艺术高度重视,铺设平台,提供机遇,搭建桥梁,保护并发展正在萎缩的本土民间艺术,践行西安古城的城市历史使命,继承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与传统艺术。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邀请名家参与,排演舞剧《长安印象》

 借鉴国内杨丽萍《云南印象》和国外爱尔兰民族舞剧《大河之舞》的成功案例,邀请名家,排演涵盖西安民间舞蹈精华,代表西安本土舞蹈气质的综合性民族舞剧,如命名为《长安印象》或《西安印象》,通过舞剧排演,增强全社会对西安本土舞蹈的了解,向世人宣传多姿多彩的西安民间舞蹈,以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区域文化流行。

    2、发动民间力量,推动群众艺术活动

 民间舞蹈是属于广大群众的集体性娱乐活动,可以藉由“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开发品牌民间舞蹈节,如“古都长安民间鼓舞艺术节”、“群众秧歌节”、“老百姓秧歌舞蹈比赛”等等,甚至是民间舞蹈艺术画像展或专业团体比赛等,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进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民间艺术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文化交流盛地,打造当代城市名片,推动城市文化使命。

    3、建设主题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

 运用当前互联网的有利条件,建设如“西安民间艺术”等相关主题网站、APP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等,让人们通过网络形式,随时随地了解、学习本土民间舞蹈知识,支持、参与本土民间舞蹈活动,为本土艺术的再流行营造一个和谐融洽、受众面广的社会集体语境与氛围。

    4、对歌舞团、高校艺术专业资源的再整合与规划引导

    可以根据省市各艺术团体的发展现状与优势,进行适度规划与引导,对省市歌舞团、地方艺术团体和高校舞蹈专业等进行资源整合,如省歌舞团面向全省,市歌舞团面向关中地区,各群众艺术馆面向乡镇,大家分头、分阶段进行本土民间舞蹈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创编与演出工作。院校舞蹈专业和艺术研究机构则负责对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教材体系化建设、课程常规化教学与整体学术研讨等。

    整体而言,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既要改变现有民间舞蹈语境,又要适当引导青年人的审美情感,对西安本土民间舞蹈进行资源规划与引导运用,抓住历史机遇,继承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与文化精髓,保护并发展本土艺术,再现与复兴古长安舞蹈艺术的辉煌。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