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英、法、德、澳以及亚洲的日、韩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文化发展的战略。全球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有些国家更快,美国是14%,英国为12%。美国创意产业己经超过航空、重工业等传统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在亚洲,新加坡等地已经开始倡导发展以文化为中心的“软件活力”。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出口增速第一、产值规模第二的支柱产业。伦敦也是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旅游经济每年产值150亿英镑,同时提供28万个就业岗位。作为世界上首先把文化产业付诸实践的城市,伦敦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之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据对15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的评估,美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指数为0.87,位居15个测评国家之首,其指数表明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属第一集团。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四国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为0.6~0.7之间,具有较强优势,分属第二集团。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四国,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在0.52~0.59之间,分属竞争力弱优势的第三集团。而韩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和中国等六国,其竞争力指数均低于0.5,为0.22~0.49之间,属于竞争弱势的第四集团。从中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可看出,中国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两国之间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差距悬殊,中国显然处于弱势。
国家“十一五”计划第一次把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一些文化大省市都已经把文化产业当作新世纪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即使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文化产业仍然保持着逆市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增加值约8000亿人民币,文化消费市场占全国GDP的比例为40%。2009年上半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6%。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又一个经济的增长点。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第一次从国家的战略高度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并且步入了“振兴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发展的战略框架也已拉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其电影产量已跻身世界前3位,电话用户总数高居世界第一。文化产业以占据GDP2.6%的全新姿态示人,且每年以超过17%的速度在增长。
从地域差异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另外,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存在着非常不平衡发展的状况,超过50万人的有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北京和上海,六省市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56%。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落后,大部分文化人才在逐渐流失。
西安有着各种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仿佛一座巨大的“金矿”但“金矿”产出效益却不高。有数据显示西安文化产业总产值仅为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上市企业仅有一家,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依然较低。这与文化资源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同时也与西安本身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2004年陕西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764元,而同期深圳的人均7161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算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6万元,西安居民用于文化产品的消费支出显然要比深圳小的多,因此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纵使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源,没有一定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支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也步履维艰。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区域文化优势,更多的是要引入新型的化产品推销战略,利用最小的文化营销成本,积极吸引各种文化投资,用区域的文化资源与区域外的资金有效结合,把具有特色性的区域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获得区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但以我国稳步增长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文化产业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正是由于地域差异明显,反而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利用雄厚的历史、自然和民俗资源,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迎头赶上中东部地区。
西安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发育迟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国内几个经济强市。自2003年西安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之后,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以西安为核心,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成绩斐然:2009年,西安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已圆满完成。以省直14家文化事业单位成功转制为8大文化产业集团为标志,新组建成立的西安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总资产21.7亿元。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增至7000万元,入区文化企业已近300家。浐灞已相继开工建设40余项重点工程,固定资产投资达24亿元。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1、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准确
西安用历史文化资源来定位。象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唐西市等项目就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来定位,通过弘扬盛唐文化、丝路文化等,实现文化强市的一次又一大胆尝试。
2、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特色文化产业板块带动战略
在西安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步伐。西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进行了西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豫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说唱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电影公司、西安市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8个市属文化企业的事转企改制。二是大力实施特色文化产业板块带动战略。三是着力抓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西安通过加大政策扶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着力建设一批体现西安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3、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成为西安经济腾飞的新支点
西安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整合优势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和结构,不断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文化名市转变,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8.7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西安的文化产业总资产已占到陕西省的77.4%, 文化产业成为西安经济腾飞的新支点。
4、重点文化行业稳步提升
西安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增长,已成为西安应对金融危机的新的战略性产业。
测算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51.0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34%,分别比2008年提高0.04和0.01个百分点。
其中,网络、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占到文化产业比重的三成。2004——2009年西安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由23.9%提高到30.7%,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2009年西安市接待海外旅游者672909人次,同比增长6.47%(全国接待海外旅游者增长为负数),创汇3.9亿美元,同比增长8.6%,接待国内游客3862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全国接待国内游客增长为11%,西安市超过全国平均数1倍),国内旅游收入266.35亿元,同比增长24%,旅游业总收入297.4亿元,同比增长22.12%。西安旅游业仍在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龙头作用。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百姓文化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9年,西安市每百户居民家庭电视拥有量为129.38台,较上年增加9台,增长7.5%;每百户居民家庭电脑拥有量56.2台,较上年增加12.71台,增长29.2%。此外,政府部门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能力。2009年,西安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5.13本,较上年增加0.31本;每百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29.52个,较上年增加0.22个。
此外,在全部文化产业经营机构中,西安已有文化产业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4887个,增长11.3%;西安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8.36万人,文化产业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总资产达到316亿元,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达8.22万元,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水平。
5、形成多业态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文化资源与资本整合,与科技、旅游、城建等相关产业融合,以重大项目拉动,形成特色产业板块、多业态共赢发展的良好格局,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也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六大行业”、“七大板块(曲江、高新、经开、浐灞、临潼、秦岭北麓、城墙景区)”、“八大品牌”及“十二大项目”的立体产业布局。
6、整合资源形成特色产业 ,聚集效应开始显效
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人才资源与资本的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搭建融资平台,以唐延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曲江新区在核心区内规划了出版传媒产业区、国际会展产业园、国际文化创意区、动漫游戏产业区、文化娱乐产业区、国际文化体育休闲区、影视产业区、艺术家村落等九大文化产业园区。把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提升园区价值的核心要素,已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新建成的大唐不夜城,总投资30多亿元,将盛唐文化特色与现代都市观光、购物、娱乐融为一体,成为西安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同时,曲江新区还将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标准,积极推进曲江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轻轨和旅游穿梭巴士项目建设;进一步创新曲江旅游产品,整合曲江各景区资源,开辟西安第5条一日游线路。通过不断提升景区软硬件服务标准,争创国际一流旅游品牌。随着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曲江新区将以更加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接待国内外游客。
7、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
目前,西安地区各类文化企业已有一万多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其中,民营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分别约占总数的90%,已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大唐西市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遗址博物馆,是利用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典范。
民营文化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六区和开发区内,涉及影视、广告、动漫游戏、网络、演艺等行业,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游戏制作等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头行业。西安民营文化企业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西安长安影视公司拍摄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安电广传媒拍摄的电视剧《热血兵团》反复热播,并囊括了“飞天奖”、“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西安电广传媒拍摄的40集电视连续剧《特殊使命》在央视8套创2007年收视率之冠;西安影视制片公司投资拍摄的电影《图雅的婚事》荣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8、项目带动实力不断增强
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西安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至今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扶持了37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这一做法被总结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西安用法”,在西安全省推广。
9、创意增强文化产业生命力
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意也是文化产业的主题。这里大力发展动漫制作、网络运营、游戏开发等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入区创意企业超2000家,占了全市的85%,营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10、浐灞生态区以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世界园艺博览园等重大项目为平台,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一个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产业相融合,集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于一体的国际性文化产业园区雏形已现。
11、临潼景区启动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功能创新整合工程,着力打造“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品牌。城墙景区精心办好南门仿古入城仪式、中秋赏月晚会、唐都上元不夜城灯会等文化活动,使传统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西安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因此,深入分析研究西安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战略、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西安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他省市虽不具备文化优势,文化产业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超前发展。形式迫使我们去思考,对于西安的文化产业,我们如何理解和按什么目标和方法来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该课题的研究就是为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实际调研数据和理论分析报告。
该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就在于,构建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和西部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文化产业方面的竞争优势。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是把我市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同时,加强文化产业战略研究,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稳定;能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城市品牌,提高西安城市形象和魅力,有利于优化西安投资的软环境。
正是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了西安各文化事业单位对市民真正文化需求的探索动力,而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为重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站在文化产业发展史的角度,文化产业每一次技术及形态上的发展和飞越,扩大了社会间的交往手段,改进了人事世界的方法,同时更深化了对世界形态的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市场准入才具有捍卫文化主权、个性与多样性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安文化及文化产业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一种产业化的发展。
三、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西安具有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技教育的领先性,产业结构的高端性和所处地域的战略性。正因为如,古都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一是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产生创意的肥沃土壤。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文化底蕴都比较深厚,如伦敦、纽约、巴黎、新西兰等都已经成为典型的创意之都。二是西安的各类文化设施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西安是国内第四大现代艺术城市,市内有许多电影学院和艺术学院。西安拥有西部最大的书城。西安软件业投入比重占全国第二,电脑城的数量位居前列。目前,西安正在打造融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图书物流、印刷包装于一体的“西部文化航母”。三是西安拥有庞大的文化产品消费群体。西安是全国五大消费向导城市之一,能引导消费新潮流。大量的高校学生容易接受新的文化理念,乐于购买文化产品,并促使新的文化理念和消费方式向周边辐射,能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上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四是西安是智力资源较密集的地区。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高校数量与研究所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人才密度高使西安拥有庞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1、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文化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
这次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产业的阐述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西安则面临着一个历史性大跨越的关键时期。
(1)2009年6月,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出台,正式把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西安被明确定位为经济区的核心,为西安的发展设定了新坐标,提供了实现西安城市升级、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规划中,将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培育一批现代文化品牌作为关—天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目标,也为西安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西安与北京、上海被共同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并着力加快西咸一体化发展进程,重点建设以泾渭和沣渭两个板块构成的西咸新区。这些新经济增长点无不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 带来了新机遇、新契机。西安文化产业将进入大跨步发展时期。
(2)人均消费水平上新台阶,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趋于旺盛。据统计,2009年西安市人均GDP已达4737美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增长潜力大。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将会出现跳跃式的“井喷”,并且保持长期的增长势头。因此,应紧抓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和扶持市场需求,研究出台扩大文化需求、刺激文化消费的各种措施办法,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招商引资助推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西安举办的近几届西洽会上,文化产业招商项目更是体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尖端化的发展思路和运营理念。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已经签约和即将落户西安。如,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和北京天一华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投资7.5亿元在高新区打造“中央新影西部动漫创意产业园”,国内第一家网游上市公司深圳宝德科技公司投资5亿元在高新区建设西安研发总部等,预示着西安文化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4)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在人员安置、统筹社保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陕西省也出台了若干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内容包括进一步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支持鼓励文化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集产业发展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等。
2、环境优势
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物古迹,使西安成为令世人向往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之一,也使其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商贸枢纽、金融中心和资源要素集散地。西安是中国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在人力资源的供应上,西安优势非常突出。西安是我国建国以来重点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3、文化资源优势
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80 多万年前的西安蓝田人是中国境内古人类旧石器时代的代表,6000 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充分反映了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明,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临潼的姜寨遗址和长安的客省庄遗址,则是中国父系氏族文化的反映。整个海内外华人号称为“炎黄子孙”,就源于发祥在关中渭河流域5000 年前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炎帝生于姜水(今宝鸡市区),姓姜,黄帝生于姬水(今黄陵沮河),姓姬。黄帝部落通过战争打败炎帝部落后,两部族进行融合,形成了汉族前身华夏族的主干。“黄帝崩,葬桥山”,陕西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现在是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源头。
历史上,西安是众多王朝政权建都立业的地方。西安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赫连夏(都统万城,今西安靖边)等政权都城也在陕西境内。在建都西安的王朝中,周、秦、汉、唐对后世影响极为巨大、深远。西周王朝建立前,周人就在关中发展,经过“文王翦商”和“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王朝。后来周公创立“周礼”,成为后世以伦理文化为特征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春秋时代,地处关中西部的秦人又奋发进取,秦穆公称霸西戎,商鞅变法,最终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王朝。秦亡后,汉高祖在此建立西汉王朝,休养生息,至汉武帝国力大盛,关中也成为全国最富庶先进的地区。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300 多年的分裂割据后,杨隋王朝再次建都关中。尽管隋朝历史短暂,但却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唐文化以海纳百川的气势,从“贞观之治”走向“开元盛世”。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全城周长36.7 公里,面积84 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以上,与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所往来,留下唐诗如星汉般灿烂,反映着那个如日中天、辉煌无比的时代。在中国革命史上,西安再次扮演了重要角色。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铺平了道路,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从1935 年10 月到1948年3 月的13 年间,党中央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领导中国革命,在这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决定中国命运的方针政策,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陕北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文化遗产。
西安不但历史文化辉煌灿烂,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具体表现为历史文献、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址、古代建筑、碑石纂刻等等。西安有以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大雁塔、碑林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品牌;以延安革命圣地、西安事变旧址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品牌;以秦腔、农民画、泥塑、皮影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以法门寺、楼观台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品牌;以黄陵祭典为代表的祭祀文化品牌;以西部影视、西安作家群、长安画派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品牌;以及以华山、壶口瀑布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文化品牌……这些独有的文化资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不仅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古朴、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民间艺术。其中户县农民画、西府民间工艺(泥塑、彩绘、草编、木版、年画)、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等尤为突出,成为西安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织部分。
西安的饮食,凭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挖掘继承历代宫廷美食之技艺,博采全国各地之精华,以品种繁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至今很多都保留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遗风。比如,关中石子馍就保留先民的石烹遗风;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烹饪技术随科技腾飞而有了长足进步,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传统菜、创新菜。以菜、点组宴,创制出不同风格、新意迭出的宴席,如仿唐宴、饺子宴、宫廷宴、蝎子宴、泡馍宴、长安八景宴、西安风味小吃宴等等。以牛羊肉泡馍、腊汁肉夹馍、凉皮、哨子面、锅盔等为代表的西安风味小吃,闻名遐迩。
4、西安文化资源的特性优势
西安的文化资源具有源头性与多样性,传统性与创新性并存的特征。西安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优势,
(1)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
(2)独特的文物考古遗存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3)宗教文化资源占据全国之首。
(4)西安会展业初具影响,现有的基础设施堪称一流。
(5)秦岭山水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6)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辐射西北。
(7)文艺、影视、新闻出版等现代文化业态突军异起。
(8)革命文化资源是圣地。
(9)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10)网络科技文化资源发展迅速。
西安丰厚的文化资源及各方面的优势,为西安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可持续性的资源支持。
四、西安文化资源的概况及其分类调查
西安文化资源的定位和分布特点,形成了构建中心旅游区的前提和基础。采用国家标准分类体系对西安市文化资源的类型进行划分。从分类结果可见,西安市文化资源类型构成丰富,自然与人文资源兼备。在我国109个文化资源类型中,西安就有80个。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有许多属世界顶级水准,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西安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自然文化资源分布在渭河以南、秦岭以北的山地,以秦岭北坡动植物景观和关中平原黄土地貌景观为代表,共26处,占陕西省资源总量的12.03%。其分布相对集中,且有华山、太白山、翠华山等知名度较高、景观独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西安地区是中国文明的中心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其人文资源数量多,质量高,丰度大,文化类型占全国同类普查规范中的90%,包括兵马俑、大雁塔、黄帝陵、法门寺等著名景观遗迹。
西安文化资源的立体分布: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资源现有105处,其中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占77处,初步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辐射的四条旅游线路。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又形成了不同内容、景观别致的10大旅游区、10大景点、5大主体旅游系列以及各具特色的专项旅游系列。详细的西安文化资源规模、类型、概况如下:
1、从历史发生学来看,西安渭河流域由于其历史时期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帝王将相的集中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安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文化最为繁荣的,引领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的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历史时期使得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周、秦、汉、唐等四大体系。
(1)制度文化型的周文化
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礼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乐,通常与礼相配合,行什么样的礼,配什么样的乐。礼乐配合,文质彬彬,既尽善又尽美,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成熟的文明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这一套新哲学,安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引导了有周一代的政治行为,也开启了中国人道精神及道德主义的政治传统。
(2)寓强烈兼容性和博大开放性为一体的秦文化
秦人文化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气势庞大,不拘一格,富于开拓气势;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也有典型的尚武精神和质朴无华的风格。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秦之所以能由弱变强,由分离到统一、由弱势文化转变为强势文化,主要是因为在秦人族群的思想深处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生成着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人才意识这样一些生存理念,以及由这些理念所支配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3)充盈着宏伟气魄和乐观时代精神的汉文化
西汉来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获得全面交融的机会,周秦文化的协调能力与楚文化的自由精神在实际中得到了巧妙地结合。两汉文化其振奋人心的宏伟气魄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是千古不衰的汉民族传统意识与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4)豪迈奔放与博大精深的唐文化
到唐代时期,秦汉时代那种雄伟、强劲的征服精神,这时又加上了豪迈奔放的情调与和谐气氛。唐代文化一个总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博大,就是广博宏大,包括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精深,就是在各个文化领域都有顶尖的代表人物都有传世精品,品位高,质量精,有特色,影响大。
2、从文化遗迹来看,西安有着丰厚的陵墓遗存。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有各类文物保护点35000多处,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7处。这些由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宗教建筑、碑石和石雕、博物馆等组成的文物古迹,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在这些文物古迹中,截至目前西安市共登录文物点15351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3252处,复查文物点2440处。各类文物点中,古遗址1557处,古墓葬1888处,古建筑1394处,石窟、石刻类883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4处,新文化品类583处,工业遗产28处,其他596处。其中重要发现达106处。
另外我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60家,其中民营博物馆19家。目前,大明宫中央博物馆、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正在审核阶段,西安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等8家博物馆正在筹划报建,还有古琴博物馆等8家已有办馆意向。
(1)西安历史文化遗址遗存景区资源
【丰镐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阿房宫遗址】【鸿门】【新丰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建章宫前殿遗址】【汉太液池遗址】【鼎湖延寿宫遗址】【隋唐灞桥遗址】【隋唐长安城遗址】 【大明宫遗址】 【华清宫遗址】【兴庆宫遗址】【元斡尔垛遗址】等
(2)西安历史博物馆资源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历史博物馆】【西安天然历史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咸阳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博物馆】【茂陵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尸县农民画展览馆】【西安省图书馆】【美术馆】等。
(3)古建筑类资源
【西安城墙】【钟楼】【鼓楼】【西安城隍庙】【关中书院】【李晟碑】【杜公祠】【三原城隍庙】等。
(4)陵墓类资源
【乾陵】【昭陵】【杜陵】【茂陵】【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蔡文姬墓】【杨贵妃墓】【霍去病墓】【唐永泰公主墓】等
(5)西安宗教遗迹资源
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物古迹是西安文化资源主体之一。西安完整地保留了多种宗教文化遗迹,遗存丰富,地位显赫的有:
①佛教文化寺塔
【法门寺】【大兴善寺】【仙游寺法王塔】 【圣寿寺塔】 【丰德寺】 【净业寺】 【上、下悟真寺】 【青龙寺】 【隋唐圜丘】 【华严寺塔】【水陆庵】【慈恩寺大雁塔】【兴教寺】 【大荐福寺小雁塔】【罔极寺】【香积寺塔】【草堂寺】【玉华宫】 【牛头寺】【高陵塔】【卧龙寺石刻画像及铁钟】 【宝庆寺华塔】 【灵感寺】【万寿寺塔】【广仁寺】等
②道教宫观
【楼观台】【华山西岳庙】【镇岳宫】【东道院】【西安的八仙宫】【户县重阳宫】
③伊斯兰教清真寺
【化觉巷清真大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西安市大皮院清真寺】【西安市回民新村清真寺】【西安市北广济街清真寺】 【西安市小皮院清真寺】【西安市洒金桥清真西寺】【西安市东新街清真寺】【西安市解放路清真女寺】等
3、从旅游景点个体上看,著名景点所表现的文化特色,既有物质文化支撑,又有精神文化传承与感染,而以精神、心理文化影响最为深远。
4、西安的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陕西省2008年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建议名单中就列举了民间美术(9项)、民间文学及语言(2项)、民间音乐(12项)、民间舞蹈(21项)、戏曲(12项)曲艺(9项)、民间手工技艺及建筑工艺(14项)、民俗及传统体育竞技(24项)、传统医药及饮食工艺(8项),这些都可以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出来。
5、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风情。民俗风情的包容量很广,主要有饮食、衣饰、居住、交通、生产、贸易、婚丧寿诞、岁时节庆、信仰禁忌、娱乐游戏等。西安乡村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这使民间艺术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性特点。陕西各种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赋予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农业乡土社会的这种“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的特点,使这种民间艺术文化具有很大的纯朴性和神秘性,对于城市游客和海外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五、如何将西安的文化资源整合转化成产业优势
文化产业中的很多项目都能借助文化资源开发运行。文化资源是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条件。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最明显的是旅游业,其次是出版发行中的图书业和影视演出业,而其他文化产业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开发利用。在文化产业的门类体系中,文物博览业和文化旅游业是西安文化产业的两翼。从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来看,西安文化产业在文物博览业、文化旅游业方面也最能出彩。
西安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完整性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优势,已经成为西安文化产业的优势品牌和加快西安发展的“软实力”之一。依托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西安着力打造会展、旅游等产业链,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展会品牌。西安的会展经济就是“西洽会”带动起来的成果之一。展会拉动了餐饮、宾馆住宿、旅游、文化等产业链条,也带动了西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西安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率先发展优势产业。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密集区、传统文化资源集聚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西安正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
然而,西安和许多省份相比,堪称文化大市,却不是文化产业大市,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云南省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文化产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紧紧抓住了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极大丰富的特点,大做民族文化品牌,形成了具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这一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西安必须紧抓文化资源极大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历史文化产业。
如何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并通过创意和市场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这是西安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具体方法有:
1、必须树立“整合观”、“品牌观”和“体验观”三大观念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先行,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西安市级层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和多种功能的融合,才能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创造并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为此,要努力形成政府、社会、企业、百姓等各方利益主体齐心协力推进发展的格局。
2、从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实质上是改造文化资源的内涵,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市场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它工业产品,它必须有基本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文化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西安可以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其文化内涵,经过适当的创意改造,创造出许多新的文化产业价值,依托地理自然资源,可以很好地发展旅游和文化项目,比如西安的秦岭山水文化旅游。
3、以故事力活化资源,以艺术秀增强感染力
用创意将各种原生态存在的、等待开发与利用的、有市场增值潜能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赋以新的价值,活化这些资源。西安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可以编撰演绎各种故事,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就要以故事力来活化这些资源。另一方面,当我们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时,“秀”已成为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就要以“秀”增强感染力,从而吸引消费者。目前,许多地方都在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编撰故事、策划“艺术秀”来吸引消费者。
4、凸显文化特色,策划项目,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策划和市场运作,在吸引社会资本联合开发上,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南三亚市南山佛教文化苑。
5、提炼文化符号,塑造品牌
提炼文化符号、塑造品牌也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创造价值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中,必须适当注入现代元素,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生产力,使西安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之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产品优势打造成品牌优势,着力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6、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创意推动文化资源向经营资源的转化
如果要想让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就要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让资源与时代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促动的关系。针对西安的文化特点来说,最有效的方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国际知名策划咨询专家、经济学家苏珊博士认为,西安最有竞争力的就是三产,特别是旅游文化资源。它可以带动西安发展,让西安走向世界。这就需要转变传统营销思维,把“我有什么”变成“你要什么”。 因此,西安文化产业应该从以下两点着手:
(1)与时俱进,发展动态旅游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过去的静态的观光型的旅游已无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就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来说,也应该与时俱进,合理开发。华清池景区开发的动态文化旅游,在这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经验值得总结,该景区以丰富多样的动态实景,再现盛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唐华清宫梨园的仿唐乐舞、宫廷茶道、仿唐沐浴、贵妃伴驾等,收到了良好的效益。再如大唐芙蓉园里每日上演的大型诗乐舞剧《梦回大唐》,亦吸引着大量游客。西安旅游业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不断探索,努力发掘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主动性,变静态旅游为动态旅游,由此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2)开发旅游景观
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条件下开发旅游景观,同时注意文化产品必须与文化内涵紧密结合。通过对原型文化资源的复制、扩容,从主要内容和形式上对原文化进行开发,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举措。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就是范例。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都保有其原形,借助文化因素开拓市场。因此,文化产品在产业化进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机平衡,实现产品文化内涵与商业化的良性互动。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充分挖掘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的同时,需要寻求文化思想内涵与商业化、娱乐化之间的和谐,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以产业融合凝聚文化资源转化的合力
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应积极推进文化资源与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主动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其他业态融合;各类企业应加强合作、分享信息、整合要素,推进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各个地区尤其是文化资源类型相近的地区之间应在资源开发规划、项目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加强沟通要让那些沉睡的历史从书本上请下来,从地下走出去,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变为品牌,在深挖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加入时尚元素,以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的方式加以展示。
充分利用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多元化专题旅游文化项目。集中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以历史文物为基础的旅游文化项目。其中,宗教文化旅游以佛、道为主,利用本省宗教祖庭和重要宗教人物众多的优势,定位于国际游客;炎黄根文化旅游以港、澳、台、华侨为主体受众,在“全球华人华侨大祭黄帝”活动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定位于“龙的精神凝聚龙的力量”,同时反映古老的“中国人的精神”;古都文化旅游显示周、汉、唐都城变迁及文化演替,化历史沧桑为现实的移景换位,定位于国际游客;第二,现代文化旅游项目。其中,航空航天旅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新技术和阎良飞机城飞机制造技术,以国内游客为主;还可以考虑国家级旅游度假和现代人造景观的建设经营。
第三突出个性,发展民俗。西安作为中华民族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不仅拥有丰厚的文物资源,更孕育了璀璨的关中文化和独特的风土民情。西安有古老的秦腔和眉户、社火、皮影、木偶等地方戏种;有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等黄土气息浓郁的民间美术;有唐三彩、景泰蓝、蓝田玉雕等举世著名的工艺品;有保存完好的关中民居、刚刚兴起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有书院门、北院门、古玩城等文博市场;还有仿唐乐舞、集贤鼓乐等古典艺术以及传统节会,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发展民俗购物、民俗娱乐、民俗饮食、民俗住宿等为主要内容的西安民俗文化旅游能够迎合广大游客的口味,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六、西安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的文化产业虽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西安文化大市的形象不尽相符。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仍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提升,积蓄后发优势。 当前的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概括,西安文化资源优势与低层次、小规模的产业开发力度并存;部分文化产业行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与体制、政策的相对滞后并存;文化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与发展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经纪人短缺并存,这些矛盾问题的根源产生于:
从战略层面上看,一方面,政府普遍重视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贡献,然而,对于文化产业带来经济贡献的具体评估措施缺乏。另一方面,政府治理文化产业的理念普遍偏向于管制型政府,还没有完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制定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可见一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意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主体应该是创意者而不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各种有利的保障,把各项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尽可能建立起学习型、掌舵型的政府,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政府治理理念。再有,政府在治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区域内文化消费者以及居民的力量,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时,没有真正建立参与型政府,在战略制定的内容中看不到文化产业多方参与的内容,如学术界、业界等。这样势必导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符合实际,西安居民对本区域内文化产业发展关注度和参与程度较低,阻碍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显现的主要问题有:
1、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但速度不快,所占GDP比重不大
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实现增长值15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5%。增长速度以及占GDP的比重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77%,位居全国第7位,在全国的排名属于中上等水平,不但比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深圳等城市相差很大,而且落后于同处于西部的成都和中部的郑州等城市。(《文化蓝皮书•2010年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16页)
2、体制上的政企不分和普遍存在的条块、行业分割,难以形成“活力”和“合力”。
3、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4、对文化资源转化的扶持力度不强
全市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5、 存在区域和行业性差异
第一,行业区域之间存有差异:重经济轻文化、重改造轻保护、重物质文化遗产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文化资源轻文化创意、重国有轻民企、重文化名人轻文化名企。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信息网络、文化用品、设备产销类发展势头较好,而文化艺术类发展相对较缓,企业的产值较小,企业数量不多。例如,西安仿唐乐舞的表演单位除了唐乐宫外,还有西安歌舞大剧院、大唐芙蓉园、阳光丽都等多家公司,在西安旅游市场上推出表现唐文化的剧目有《长恨歌》、《大唐华章》、《长安乐舞》等,一些剧目质量参差不齐、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使这些项目在持续发展上面临很大的压力。
6、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结合不深入
西安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如何进一步适应游客需求,挖掘景点文化内涵,实现静态与动态、陈列与表演、教化与娱乐相互促进等方面则做得不够。与此同时,西安的文化产业充满生机,但是除少数单位或团体参与、组织一些相关的大型活动外,大多数单位或团体还缺乏一种借助旅游来繁荣文化产业和借助文化载体来表现旅游优势的自觉性。
7、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有待提升
表现一,文化产业企业规模不大。文化企业各自为阵,文化市场呈“围棋”状分布,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使同一条产业链在不同部门间游离发展,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目前仍大多停留在“原生态”展现上,这也是西安文化资源出现闲置,甚至浪费,造成大资源、小产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现二,西安文化资源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西安文化市场主体数量不多、规模较小,缺乏文化产业群,没有形成成熟和完善的产业链和核心主导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整体上散、弱、小,尚未建立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相关文化产业集团,无法更好地发挥集团作用。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能力还有待增强。有数据为证,西安文化产业总产值为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更低。
8、缺乏资金支持
投入不足是制约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因。目前文化产业投入渠道单一,政府的投入有限,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投入也不足,社会资金投入同样不足,与兄弟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西安文化企业融资存在较大的困难,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问题更为严重。
(1)投资渠道单一。西安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进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能力都不够。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很不适应,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文化产业都缺乏资金,
(2)企业投资意识落后。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性的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投资,做文化产业实际上是在做知名度、做品牌,就是要引起社会的注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产生经济的效益。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的原因解析
第一,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偏弱。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政府需要加大对其的扶持作用,并且西安市有一部分文化企业是从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化而来的,这部分单位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下的资金需求都由政府全包。然而近些年随着文化事业单位的逐步转轨和发展,新兴文化企业的出现,整个产业的资金缺口已经越来越大,政府财政投入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虽然政府也在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但是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第二,从金融机构贷款困难。大部分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文化产业的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难以进行评估,并且存在着风险偏大等特点,因此和其它产业相比更难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第三,融资渠道狭窄。西安市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发展,企业规模小,资本实力弱,风险高,社会其它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
9、文化产业的特色还不突出,属于真正强势的品牌不多
特色不突出,成规模的文化品牌不多。许多西安文化产品在包装、设计、产品推广等方面力度不够,经济效益难以显现。现在急需打造一批高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10、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意不足,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文化创意产业不发达,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也不多。西安文化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西安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无论在文化项目的策划、文化活动的构思上,还是文化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尚缺乏巧思和新意,导致文化资源转化缺少新载体、新手段。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化不到位,现有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历史文化挖掘不足,现代文化亟待开发,对传统的历史、人文资源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立体、全面的整合开发。二是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包装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
11、文化产业的创意、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
第一,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国办高校,还是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在动漫、网络游戏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都存在着盲目开设和一窝蜂上的情况。主要原因是教育与实用严重脱节,一方面由于动漫、网络游戏制作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贮备,且投入成本较大,教育周期较长,同时兼备操作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较为短缺;另一方面政府和各院校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导致人才培养的无序性,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
第二,资金短缺已成为人才引进的瓶颈。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城市,都在土地使用、奖励、公共技术平台、资金资助、税收等方面,特别是人才引进上给予很多优惠措施。例如武汉对引进的海内外领军人才,只要项目技术先进、产业前景看好,就给予“三个五”的资金支持,即最高给予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在此方面,西安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资金的短缺,一方面西安无法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西安许多高端人才在向东南沿海流失。
第三,西安地区虽有众多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济济,但由于用人机制等原因,产业与众多专业人才之间缺乏交流沟通的平台,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闲置与外流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安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
12、收入相对较低制约了西安文化消费的大副增长
13、文化产品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手段不灵活
对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利用度不高,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合,通过各种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产品知名度。
七、做大做强西安文化产业的战略重点
西安区域的文化产业战略,首先要从资源战略入手,而资源战略则首先要从能力开发入手,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的规模化。西安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应该实施如下几个战略举措:
1、以旅游为龙头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战略
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西安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旅游为龙头的文、商、旅一体化发展的区域。任何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都具有传播文化的性质,文化产业中的娱乐业、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网络业、博物馆等等,都可以通过参与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具体的途径是;
(1)依托历史、民俗、歌舞等丰富的文化资源,把其中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
(2)通过影视、出版、表演以及文物外展等形式,经过精心策划、包装,塑造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
(3)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实物展示,即直接将物质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在游客面前,如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是深度开发,就是依托主要景观,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创造,运用艺术手段将旅游项目展示或表演给游客,以增强游览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三是边缘拓展,就是依托文化资源或旅游景点的特色,演绎出生动有趣的旅游项目。四是节庆活动,就是通过组织节庆活动,运用表演、展览等形式集中展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
(4)西安要实现旅游促销的新突破,就必须在发挥文化优势上大做文章。一是要确立横向文化促销思维。我们不仅要利用西安的文化载体宣传西安的旅游优势,而且要吸引东部和国外的文化载体参与西安旅游产业的促销宣传。借助文化传媒,推动旅游发展。二是确立规模文化促销思维。要加大文化促销投资,举办容量大、规模大、效益显著的促销活动,形成声势,扩大影响。三是确立系统文化促销思维。不仅要加大旅游本体与文化本体的联姻,而且要克服文化本体之间各自为战、彼此分割的状态,实现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出版印刷产业的协同作战,形成文化促销的整体效应。四是确立精品文化促销思维。用高品位的影视作品,高质量的文学创作,高水准的制作手段,有重点、有计划地将西安的旅游精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5)发展都市旅游。其吸引力是城市整体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以西安为中心,建立西部旅游圈。把西安建设成为区域产品、服务和产业创新的旅游中心城市。
(6)打造秦岭北麓文化长廊。挖掘秦岭北麓的自然资源,开辟森林旅游、自然科学探险、温泉度假、文化主题公园及旅游小镇等系列项目,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辐射带动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整体快速发展。
2、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带动相关的工业集群的形成,如酒店用品行业、建材行业、建筑等行业。借助旅游市场助推西安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关中文化。
(1)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构筑以遗产旅游为主体,包括文物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都市旅游、祖庭朝拜、温泉度假、修学旅行、专门兴趣旅游等内容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鼓励发展以西安南部秦岭山地和东北部地区水资源为特色的自然山水旅游,开发与旅游配套的多形式娱乐活动,推出新型文化表演类产品。拓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网络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2)构建老城(唐皇城)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强化该区域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形成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3)构建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以秦兵马俑、秦始皇陵、唐华清池等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古迹为主体,以骊山、渭水等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加快形成旅游观光产品与休闲度假产品互补的大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4)构建周至文化产业集聚区,围绕民俗风情文化、宗教历史文化,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等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广播、影视、书画、娱乐、创意、出版、网吧等文化产业。
(5)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带,包括临潼秦唐文化旅游区、唐都长安旅游区、高陵及周至古文化旅游区、四大遗址旅游区。
(6)建设休闲旅游发展带,包括曲江游憩商务区、浐灞城市滨水游憩区、秦岭生态旅游区。
(7)凝练主题要素,规划主题公园
以英雄人物为干,以文化名人为枝,以文化作品或成就为叶,组成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雕塑群或蜡像馆,构成一个个主题公园。在宝鸡可以规划出周文化主题公园,把周公制礼作乐时代以雕塑刻画历史时代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反映那个时代的的文化特征。在西安临潼把秦人文化的忧患意识、发展意识、改革意识、人才意识这样一些生存理念,以及由这些理念所支配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也以雕塑的形式刻画出来,来再配合兵马俑的实物展,让游客在观赏兵马俑的同时体会到秦人文化的强有力震撼。
在咸阳北塬离咸阳不远处建立一个大型的雕塑公园,把对西汉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塑造成对游客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雕塑群,设想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高祖创业”—“文景之治”—“武帝北伐”—“昭宣中兴”四大主题雕塑群。除此之外,西汉文化历史资源的创新开发还可以把后来汉元帝平西域、昭君出塞等事迹塑进去。
隋唐文化可建立三大雕塑群:一是在唐太宗昭陵,在把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塑成雕塑群的同时,主要把初唐书法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初唐四家”和随后的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