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期刊
院联期刊

西安城市发展模式与人文西安建设研究--以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中心

西安社科规划办
2011-04-02 10:33
8238
分享到:

摘  要

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西安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千年古都,历经周秦汉唐诸朝,拥有3100年建城史和1300年建都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传统,给今日的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大政方针的支持下,西安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积极的成效。从“建强创佳”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再到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历届西安党政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
历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也必然响应着全球化的变迁而转型。具有广阔经济腹地的类似于西安这样的城市似乎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展现出旺盛的增长势头和勃勃生机。
认识到城市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采用“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理念,把“东方神韵”作为西安的文化定位,大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立法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现西安文化复兴。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通过软实力带动西安整体实力的提升,是推动西安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有效途径。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新形势下,分析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当前西安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利于全面提升西安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有利于西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西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西安的城市精神是西安市民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反复提炼,是市民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在城市精神的强大感召和教化作用下,能够凝聚的共同意志,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融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建立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加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文明程度,直接决定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公民现代化的过程。市民素质的高低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于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而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又取决于文化产品本身的意义含量。文化产品反映了生产者的制造加工能力和创意能力,同样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反映,是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文化“软”实力如何产生“硬”效益,最终要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我市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资本推动、项目推动、板块推动,整合优势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和结构,不断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文化名市转变。
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国际市场品牌主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为平台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如何以城市品牌为中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平台,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西安城市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人文丰厚,西安市民、中国民众以及外国游客均认为西安有历史感、人文气息浓厚。西安市民肯定西安的长足进步,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在均衡发展方面的不足,期望西安在发扬历史文化优势的同时更多地提升幸福指数,增进民生福祉。
                     西安城市发展模式与人文西安建设研究
                        ——以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中心
                               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西安发展模式及其战略选择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代城市则发端于工业文明,是工业文明的结晶。一般而言,现代城市在构成要素上有趋同性,但在发展模式上却呈差异性。近些年来,全国各个城市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开始全面转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发展重心从经济增长向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转型,区域发展由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空间布局从不均衡向均衡转型。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来临,使得这种转型显得尤为紧迫。认识和把握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影响,选择符合城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对于西安这样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城市尤为重要。
城市发展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所谓“软实力”是与“硬实力” (Hard power)相对应的概念,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其中,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
1、西安具有建设文化软实力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西安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千年古都,历经周秦汉唐诸朝,拥有3100年建城史和1300年建都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传统,给今日的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大政方针的支持下,西安的建设与发展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积极的成效。近十年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等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革。以加速转型促跨越式发展,是西安一项行之有效的实践,并带动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快速通道。西安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实践表明,西安的发展没有复制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城市的轨迹,从客观上来说,西安发展的环境与当初东部发达地区同类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既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等有利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进入壁垒加大、要素市场不完善等不利因素。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形势、新的机遇,西安集中发挥了一个具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城市的后发优势,实现了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
从“建强创佳”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再到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历届西安党政领导班子在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上都寄予了足够的重视与特别的关注,在城市建设当中也给予了特别的投入,从城市规划到建设与管理等皆日趋成熟。但是,相对于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而言,应该说西安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才刚刚走上快车道,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2、后金融危机时代西安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像上海、北京、迪拜、圣保罗、孟买的这样的国际化大城市受到世界的瞩目。这些城市按照传统国际城市的发展轨迹,以金融等专业服务业为重心改造自身经济结构,以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如超高层建筑的竞争)塑造世界城市功能,以争取和举办大型展会树立国际声誉,以引进大都会式的文化艺术载体(如MOMA、古根海姆等)改造城市文化生态。以至于一些城市的形态已同所在区域和国家整体面貌形成极度的反差。
历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也必然响应着全球化的变迁而转型。具有广阔经济腹地的类似于西安这样的城市似乎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展现出旺盛的增长势头和勃勃生机。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指出的那样:西安这座具有800多万人口的城市,它的蓬勃发展的经济使人们希望中国会有能力完成下一个经济大变革。因为西安的建设是以自身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增长为基础,是以为中国人生产产品的中国公司的发展为基础。正如西安市市长陈宝根所说的:“国内市场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原因,西安与沿海城市不一样。”
3、西安城市发展模式以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为发展特色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选择何种城市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特点、资源享赋条件、国际经贸与政治格局和城乡关系,避免发生严重的环境危机、社会对立和经济衰退,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我国城市传统发展模式、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交通、空间等领域对在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下展开未来我国城市集约、紧凑、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西安的城市发展规划也借鉴了先进的理念,合理继承和发扬隋唐以来的城市格局,形成具有中国都市传统的“九宫格局”。在主城区外围规划建设的新城区,其空间布局也以棋盘路网为特色,以保持城市空间布局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城市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采用“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理念,把“东方神韵”作为西安的文化定位,大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并通过文化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立法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现西安文化复兴。西安的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以山、林、塬为骨架,以主要河流、交通廊道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以风景名胜、大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文化与地域化特色。
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人文西安建设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世界城市发展历程表明,世界一流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城市品位和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应当以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国际化大城市建设步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西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注重文化软实力是21世界国际大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新形势下,分析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当前西安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有利于全面提升西安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有利于西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西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7年,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社科院、西安日报社等四家单位,在市委党校联合召开西安市“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理论研讨会,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领导通过研讨交流、建言献策,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内涵和战略重点的研究,积极探索促进西安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方法途径,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对于人文西安建设而言,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重要的内容和抓手,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
2009年6月29日,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调查评选结果揭晓,西安软实力综合指数在非直辖市中位列第四,荣登全国十强城市榜。负责本次评选调查的专家认为西安是总体领先,单项卓越,文化、教育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安的软实力同国内外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制约西安软实力发展的问题还很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发展。
2010年10月21日,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结果揭晓,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人士参与的调查中,西安以绝对的优势跻身全国第六,与上海、北京等城市比肩,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表示,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是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但是外籍人士对西安的好评并未局限于此,而是从很多方面给予西安高度评价,立体地描绘了西安的国际化新形象。“这说明,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强烈地感受到了西安的快速发展。这个结果全方位地展示了西安的城市性格和独特魅力。”城市国际形象是重要的城市软实力,此次评选结果既证明了建设人文西安的成功实践、又说明了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继续坚持和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文化软实力成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深入推进西安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通过软实力带动西安整体实力的提升,是推动西安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的有效途径。
1、城市精神塑造是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传统的历史精神传统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结晶,是城市发展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动力源泉。城市精神既有继承性, 也有发展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合新的时代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生成。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 独特的人文习俗,以及随之而来的的精神气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西安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城市精神。
西安的城市精神是西安市民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反复提炼,是市民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在城市精神的强大感召和教化作用下,能够凝聚的共同意志,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融洽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建立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从而加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市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全市上下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新时期的城市精神,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为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思想保证。塑造西安城市精神,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让西安城市精神成为广大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用城市精神来促使广大市民形成普遍的城市自豪感和认同感,用城市精神来引领广大市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把新时期西安的城市精神融入西安城市发展的血液,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文明的重要尺度。
2、城市文明水平提升是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
人的文明程度,直接决定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公民现代化的过程。市民素质的高低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西安市以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以创建文明城市为主要载体,着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
党中央提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省委要求我市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发挥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窗口作用。近年来,我市紧密联系群众性创建活动和构建和谐西安的实践,积极构筑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和谐城区、文明和谐城市的图景,扎实推进创建活动,跻身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行列。实践证明,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和谐社会的现实根基,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
科学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而“文明”则是体现这一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既要关注经济指标,更要关注人文指标;既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既要提高居民收入,更要提高市民素质。创建工作需要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寻找差距、稳强补弱,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每个市民都应自觉认识到自己是这个社会和城市的一分子,既是权利主体,又是责任和义务主体,和谐的社会和文明的城市使每个人都受益,同时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去积极营造,这是一种道德意识,也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个人品德,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责权对等意识,强化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提升道德境界,消除各种陋习,培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各种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文明城市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展示文明古都的良好形象。要抓住节点、热点和迎世园、讲文明、树新风等有利时机,开展学礼仪、讲文明、促和谐等活动,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美誉度,积极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3、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是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业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文化建设的内容,是一个涵盖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文化产业被视为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成为西安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于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而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又取决于文化产品本身的意义含量。文化产品反映了生产者的制造加工能力和创意能力,同样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反映,是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文化“软”实力如何产生“硬”效益,最终要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我市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资本推动、项目推动、板块推动,整合优势资源,调整优化布局和结构,不断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文化名市转变。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带三区”、“六大行业”、“七大板块”、“八大品牌”及“十二大项目”的立体产业布局,文化产业产值逐年增加,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1.0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54%,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安经济腾飞的新支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助推剂。
当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具体而言,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化改造,使其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一是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步伐。西安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西安秦腔剧院,完成市电影公司、市新华书店的事转企改制,积极探索市儿童艺术剧院、市歌舞剧院市场化运作方式,使改制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二是大力实施特色文化产业板块带动战略。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企业达4138户,新增455户,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同比增长18.1%。三是着力抓好重大文化项目建设。西安通过加大政策扶持,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着力建设一批体现西安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促进产业集聚集中,我市培养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同时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等方式,尽快组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以此来提高研发和营销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积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曲江、高新、经开、浐灞、临潼、秦岭北麓、城墙景区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培育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六大重点行业。例如曲江新区把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提升园区价值的核心要素,已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去年建成的大唐不夜城,总投资30多亿元,将盛唐文化特色与现代都市观光、购物、娱乐融为一体,成为西安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工程之一;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人才资源与资本的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各类资源,搭建融资平台,以唐延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开区倾力打造国内印刷包装产业新基地,其中江南彩印、香港招商局西安物流中心等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浐灞生态区以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世界园艺博览园等重大项目为平台,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一个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产业相融合,集文化、旅游、休闲、商务于一体的国际性文化产业园区雏形已现;临潼景区启动了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和产业功能创新整合工程,着力打造“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品牌。城墙景区精心办好南门仿古入城仪式、中秋赏月晚会、唐都上元不夜城灯会等文化活动,使传统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4、城市形象推广是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呈现方式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国际市场品牌主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为平台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如何以城市品牌为中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平台,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作为城市品牌塑造以及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城市形象传播日渐受到重视,其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之中。
西安城市形象最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人文丰厚,西安市民、中国民众以及外国游客均认为西安有历史感、人文气息浓厚。西安市民肯定西安的城市发展成就,同时也看到了城市在均衡发展方面的不足,希望政府更亲民;一般中国民众对西安的现代感认知较少,认为西安还需加快发展步伐;外国游客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最为认同。
历史鲜活、城市生动是人民群众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共同期望。此外,西安市民期望城市表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带来荣耀感;一般中国民众期望西安在发扬历史文化优势的同时更多地展现现代化建设成就;外国游客对西安的现代商贸与旅游便利性有所期待。因此,西安形象中历史与现代、古老与活力的矛盾平衡,是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重点。
为此,西安市委宣传部制定了《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大纲》,这是一次对于多类城市公共事务传播管理经验与模式的总结与重要提升,更是一次对城市形象进行整合性的科学管理的积极尝试,有利于推动西安城市品牌的构建,进一步增强西安核心竞争力。
《大纲》出台实施一年后,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8月,中国城市国际形象排名榜单正式揭晓,上海、北京、成都、南京(成都与南京排名并列)、杭州、宁波、西安、长沙、昆明、长春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在分项指标排名中,我市有8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位。其中城市总体印象排名第七,城市文化排名第四,市民素质排名第二,城市便捷程度排名第十,城市内部交通便捷程度排名第八,城市个性排名第九、城市的投资价值排名第三,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位居第十。
时值我市积极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面临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需要密切协调经济、文化、人居、环境等可持续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新形象,使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城市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适合西安自身发展又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