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学习和借鉴沿海发达城市人才工作的有益经验,促进对西安市人才问题的深入研究,西安市社科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人才研究课题组于2015年11月6日至12日到宁波、无锡、苏州、南京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调研带队人为西安市社科院(社科联)学会处处长姚管兴,课题负责人为政治与法律研究所所长白瑾,课题组成员王静、刘黎。通过为期7天的考察学习,课题组对发达城市的人才工作有了深入了解,对他们的先进经验有了深刻体会:
一、当前各地人才工作的共同特点:
无论是副省级城市西安、南京、宁波、杭州,还是地级市苏州、无锡,虽然人才工作的发展阶段不同、人才工作开展的成熟与否,他们总体都受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受当地工业产业链布局调控,因此,人才的政策具有很多相似性。
1、提供财政奖励支持资金。南京出台的“321计划”,无锡出台的“530计划”、宁波出台的“3315计划”、杭州的“521”计划、苏州的“姑苏人才计划”,都是围绕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一系列财政资金支持。比如杭州去年市本级人才经费达到2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5%;苏州人才基金不少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每年设立1亿元人才开发基金;宁波市2014年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5.14亿元,占本级公共财政收入2.89%;无锡市对引进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至500万元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100万元安家补贴。
2、对高层次海外创业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如杭州市建立了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每位领导联系3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多次组织18家市直单位上门服务;无锡市打造政府服务的品牌理念,即“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各级政府在办理资金投入、工商登记、护照签证、子女上学以及家属就业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办公,提供“一条龙式”服务;西安目前也建立了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宁波提出“妈妈式”人才服务,整合25家市级部门服务资源,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综合性人才服务体系,成立服务总窗口和25个专窗,梳理公开政策咨询、规划审批、成果产业化、项目申报、生活保障等人才关注的10方面104项服务清单。
3、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人才布局产业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对工业的重新布局,使得人才的聚集效应也在逐步显现。比如,西安、南京的军工、航天企业较多,产业链条较完整,因此,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也与这些企业相关。无锡市提出以人才布局产业的新理念。目前,全市已引进10名诺贝尔奖得主、11名外国院士与民营企业合作共建工作站和研究院,形成独特的诺奖“无锡板块”。
二、当前各市人才工作的不同特点
受地方经济总量和发展理念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在开展人才工作方面又各具特色。
1、人才政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无论是宁波的“一城一园”,还是无锡的“一园区一产业、一镇(街道)一研究院、一企业一中心(站)”的特色模式,强调的是人才的柔性引进,即不强求企业落地,只需要与当地企业合作研发,做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重视创业型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将是组成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沿海发达城市已经发现,人力资源的红利已经枯竭,政策边际效应也在逐步递减。下一步人才工作的重心将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锡提出打造“东方硅谷”、宁波提出建设“蔚蓝智谷”,目的都是抢夺全球人才,培育本地创新人才与企业。苏州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国十大引智强市”。“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赢在苏州”国际精英海外系列创业大赛、“海鸥计划”、“鲲鹏计划”形成了苏州人才引进品牌效应。
3、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宁波市重视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平台实施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二是实施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培育对象每年人均享受1万元的经费补助;三是启动出国访学项目。
4、重视发挥社科联的作用。宁波社科联把人才工作与基层学会、行业协会的成立相结合,目前工作已覆盖高校、基层街道、旅游景点等领域,广泛建立科普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起到凝才聚财的作用。
5、重视人才发展规划。南京市社科院主动参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从宏观政策方面研究人才与产业匹配。宁波市委组织部与人社局组织全市力量,及时总结“十二五”人才工作成效,规划“十三五”人才发展,提出到2020年人才年均增长7%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达到8%左右,社会工作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年均增长率为5%左右。
三、当前我市与沿海发达城市人才工作的主要差距
1、人才引进的规模小、资金投入少。2014年末苏州市各类人才总量19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43万人。共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6万人。按照《西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数量应达到89.7万人,而目前西安市各类人才总量不到60万,远未达到规划要求。同时,西安市每年财政投入500万,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较,资金投入没有优势。
2、人才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沿海地区工业发达,工业配套企业完善,因此特别重视高技能工人的培养,像宁波、无锡每年都组织高技能工人到周边城市进行技能大赛,组织相关企业到西安、成都等教育大省进行招工。但是,西安的产业基本涉及航天、军工的高端产业,本地高技能人才奇缺,后续培养乏力。
3、人才发展基金不完善。无锡、宁波、南京等地的人才发展均有人才专项基金支持,像宁波有“天使基金”。西安目前人才基金做得比较好的只有高新区,但是民营基金没有被有效利用。
4、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人才的发现和利用最好的途径应该是市场。目前,西安引进人才还停留在政府主导,企业使用阶段。这样的人才引进不利于培育市场。另一方面,国营企业或研究机构为了自己单位的成长,也并不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一些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客观上限制了人才流动。只有让企业发现人才,市场评估,政府引导,才能使人才合理流动。
四、几点思考
1、怎样激发企业的创新激情?由于创新的成本高、效益回报的周期长,所以,许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并不愿意在技术、设备、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做过多研发投资。因此,唤醒企业的创新意识,点燃、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是政府完成从“当保姆”到“当导师”的又一次角色转换。
2、人才政策怎样起到杠杆撬动作用?通过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研究发现,各市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大同小异,差异主要在奖励的资金额度和人才工作环境。其中,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工作大环境。产业链条越长,市场机制越成熟,人才工作的环境才能良性发展。因此,只有产业差异化发展,制定差异化的人才政策,才能使人才政策起到杠杆撬动作用。
3、人才引进与培养怎样与产业布局融合?引进与培养的人才与当地的产业契合度越高,人才发挥的作用越大,反之,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简单追求人才GDP的做法。研究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哪一个档次的人才,必须与当地的产业特点、产业链条、发展趋势相结合,做到“以产业决定人才引进,以人才布局产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