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密教东渡的高僧——开元三大士
公元7世纪中叶,印度佛教中密教开始盛行,密教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核心,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以口诵语密(“真言咒语”)、身密(手势或身体姿势,“手结契印”)和意密(“心作观想”)的三密位宗旨,宣传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在其修法之际,建筑坛场,配置诸佛菩萨。密教的基本教义、各种仪轨和行法、供养的方式方法来源于《大日经》二以《金刚顶经》大日如来为受用身①,体现“五佛显五智说”。
一般认为密教是获得波罗王朝的支持,以超戒寺为中心,迅速发展,最初流传于西南印度、德干高原,后来再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金刚顶经》出现以后,密教又被称为金刚乘。金刚乘有一分支俱生乘(又称易行乘),这派经典主张“佛身四身”说,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
公元310年(西晋永嘉四年)来中原洛阳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高僧佛图澄就已经“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公元421年(北凉玄始十年)昙无谶被形容为“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北魏永平初期,来中原的菩提流支也是“兼工咒术”,“莫测其神”。中国求法译经高僧玄奘、义净等也都传译过的密教经卷,世称为“杂密”。发展密宗始于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和水路来华的高僧,在中原传播的纯粹密教“纯密”。
善无畏
三人中最早来华的僧人善无畏,生于印度乌荼国,是甘露饭王的后代。10岁统领军队,13岁继任王位,深得爱戴。在平定其兄弟争王位的内乱后,善无畏让位给兄长,出家进入殊胜招提寺修习佛法。之后,随商船游历印度各地,在那兰陀寺将传国宝珠饰在那兰陀寺大佛像的额上。这时的那兰陀寺首领是圣僧达摩鞠多,他授予善无畏总持瑜伽三密教。善无畏勤奋修学五年,通达了密教的全部奥义。
在善无畏成为印度大名鼎鼎的密教上师之后,据说其师父达摩鞠多对他说:“善男子,你与震旦有缘,弘扬大教,今可行矣。”善无畏于是接足顶礼辞别恩师前往大唐。
善无畏从印度出发先到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沿着丝路商道到了突厥的碎叶城,并且应突厥王之邀,宣讲了密教经典《大日经》。离开碎叶城后,善无畏继续沿着丝绸之路经大清池(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到达大唐西州。如同玄奘归国时一样,善无畏东行的消息早已被僧侣和商人传到了唐都长安,当时在位的唐睿宗为善无畏不惜年迈东行传法的行为感动,派僧人若那和将军史献出玉门关迎接。
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善无畏携佛经到达长安,唐玄宗亲自接见,封善无畏为国师,特设内道场,尊善无畏为教主,玄宗之子宁王、薛王等皆跪席捧器,从其灌顶受法。在长安期间,唐玄宗让先住兴福寺,后迁人西明寺。在善无畏以前,僧人无行西游天竺,求得很多梵文经典,归国时不幸去世。经卷由同行者带回长安,存放在华严寺中。善无畏与之后中原密宗的创始人一行大师一同,到华严寺检阅这些经卷,挑选了数本翻译。公元717年(开元五年),玄宗诏善无畏于西明寺菩提院译经,他先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是从《金刚顶经》梵本中摘取出来的。
开元十二年,善无畏随玄宗入东京洛阳,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日经》。译出《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一七卷、《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三卷等,并作《大日经》诸咒梵汉对译。
为弘扬密教,阐释教理,传授仪轨,他在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开设了道场、开坛授法。其传承者大兴善寺的僧人一行开创了中原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他的入室弟子有宝畏、明畏,俗家弟子有著名文学家李华,还有从学者宝思、智严、温古、义林、喜无畏,以及新罗(今朝鲜)僧人玄超,日本僧人道慈等。
开元二十年(732),善无畏上奏玄宗请求回国未被玄宗准许,三年后圆寂于洛阳大圣善寺。玄宗亲自参加追悼大会,追封其为鸿胪卿,将其葬于洛阳龙门西山广化寺。善无畏是中国首位系统翻译密教经典的高僧,共翻译密教经典二十八部五十三卷。
金刚智
相对于善无畏由陆路为中原带来密教,与善无畏、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的金刚智法师则是由海路携带了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来到大唐。
金刚智生于南印度的摩赖耶国,其父精通《五明论》是建支王的老师。金刚智10岁时开悟佛理于那兰陀寺出家,15岁到西印度游学四年,之后回那兰陀寺受具足戒。六年之后到迦毗罗卫城继续学习,直到31岁时,到南印度,见到了龙树的弟子龙智大师。金刚智师从龙智大师七年,经过精进修持,通达了诸佛秘要之藏,证得甚深境界。后来,南印度三年大旱,据传金刚智求雨成功,声名大振后见观音自现身说:“去狮子国瞻礼佛牙,登楞伽山礼拜佛迹,往东土大唐礼谒文殊师利菩萨”。便带着弟子八人出发了。
一行人先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楞伽城,参拜佛眼塔后登船入海。到狮子国的勃支利津口,礼拜佛牙,然后继续到佛逝国(今印尼苏门答腊),遇上恶风停留五个月之后继续前行,航海十万余里,耗时约三年,经过二十多个国家到达大唐。
公元719年(开元七年),金刚智携弟子不空到达广州,唐玄宗下诏迎入长安大慈恩寺,不久迁到荐福寺。当时有名的大智、大慧二禅师和不空一起,做了金刚智的弟子。开元八年,金刚智到东都洛阳面见玄宗被留住洛阳。一行崇尚金刚智所讲的真言密教,多次向其请教。开元十一年,金刚智奉旨在长安资圣寺译出二卷《瑜伽念诵法》和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篙岳沙门②温古笔受③。开元十八年,在大荐福寺又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笔受删缀成文)。后来,就添加补足了大随求译本中的缺漏章句。从开元十一年至开元十八年,共译出四部七卷。开元十九年,译出《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共四部四卷。至开元二十四年(736),译出密教经典、仪轨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下诏准许金刚智回印度。金刚智行至洛阳广福寺圆寂,玄宗下诏追封国师,赠“大弘教三藏”,葬于洛阳龙门,并建塔族表。公元743年(天宝二年),又于龙门奉先寺建塔纪念。代宗皇帝应不空和尚奏请,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亲自书写了塔额。
不空
金刚智和善无畏都来自天竺,东行传教,善无畏走陆路,金刚智走海路,在大唐同受皇帝敬重,二人都被尊为中国密宗(唐密)的创始人。善无畏被尊为创祖,金刚智则被尊为始祖。而他们二人更是教育出了同样是“开元三大士”之一,中国密宗(唐密)开山祖师的不空。不空法名智藏,于公元705年(大唐神龙元年)生于北印度婆罗门族,幼年随舅父到中国,游历过武威、太原等地。公元718年(开元六年),不空在阇婆国(今印尼爪哇)遇到金刚智,即拜其为师。开元八年,不空随师父到洛阳。开元十二年,不空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因不空懂多国语言文字,金刚智译经时常让他对照中文与梵文、斟酌文义。后来,金刚智授予不空五部灌顶,以及护摩、阿阇梨教、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诸佛顶部、众真言行等。
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准许金刚智回印度。金刚智与不空到东都洛阳时圆寂,不空料理葬事、起塔供奉之后,前往五印度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求法,同时玄宗让不空持国书前往这些国家。不空从洛阳到广州后,与弟子含光等僧俗共21人,登船出航。经诃陵国(今印尼爪哇)到达狮子国。被请入住王宫,接受供养。之后不空见到密教大师普贤阿阇梨,得传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以及建坛之法。得法后游历五印度,广求密藏,得诸经论五百余部。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不空一行回到长安,奉旨暂住鸿胪寺,后被请入皇宫内,建立曼荼罗,给玄宗皇帝授五部灌顶。随后开始译经,并设坛灌顶传法,受赐“智藏”法号。
公元749年(天宝八年),玄宗允许不空回国。不空行到南海郡时,玄宗又下诏书挽留。天宝十二年,不空奉诏赴河陇(今甘肃西部),以应节度御史大夫哥舒翰之请。次年到达武威,住在开元寺,译出《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行军司马礼部郎中李希言笔受),接着又译出《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节度判官监察侍御史田良丘笔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破潼关,长安失陷。玄宗西逃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之后肃宗经常派密使去向不空大师求密法。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不空将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志、宝胜等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梵本,集中在大兴善寺以备翻译。之后应肃宗之请入大内,建立道场、作护摩法,并给皇帝授转轮王七宝灌顶。唐代宗继位后,不空译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大乘密严经》,代宗皇帝亲自为二经作序。
永泰元年(765 ),代宗封不空大师为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之后不空又译出《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一卷。于公元768年(大历三年)在大兴善寺建立道场。自开元年间至大历六年,不空共译经七十六部,计一百零一卷。大历九年不空圆寂,遗体的荼毗(火化)仪式在长安举行,皇帝追封不空大师为司空,加溢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在大兴善寺建舍利塔。
不空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给三位皇帝灌顶,被称为“三朝帝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不空与北朝的鸠摩罗什、南朝的真谛、唐代的玄奘,合称为四大译经师。不空的得法弟子有惠朗、惠果、含光、元皎等人。后来,日本僧人空海来唐求法,得惠果真传,遂回日本创立东密真言宗。
注释:
①受用身:指圆满一切功德,住于纯净之土,恒受用法乐之身。为三身之一,四身之一。《摄大乘论本》卷下云:“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佛地经论》卷七云:“受用身者,一切功德圆满为相,一切佛法共所集成,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起,一切如来各别自体。微妙难测,居纯净土,任运湛然,尽未来际,自受法乐”。
②沙门:又作娑门、桑门,起源于列国时代,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
③笔受:用笔把别人口授的话记录下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6Q37S8BE8NLbu4i_zbQ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