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社科园地
社科园地

【丝路从这里延伸】文明遗迹之丝绸先贤篇:宗教先哲的遗产(二)

西安智库
2018-11-07 09:19
4715
分享到:

丝绸之路使各地的经济、文化、思想交流不断发展。或为渡己,或为渡人,追求真理的僧侣与商贾几乎是同时踏上了这条交融之路。最早有记录的求法僧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他在嘉平二年(250)在白马寺从印度僧人昙河迎罗受戒,成为有史书记载的第一位中原僧人。早在东汉末年,有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朱士行在出家之前,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出家之后,专务经典,以弘法为己任,常讲《道行般若》于洛阳。但他发现译文文句晦涩,前后不能贯通。因此他立志孤身远游,寻求大本。公元260年他从雍州②出发,沿丝绸之路到于国(今新疆和田),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为了得到完整的《大品经》,朱士行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后经书由弟子弗如檀等送归洛阳,前后达二十余年。元康元年(291),由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取名为《放光般若经》。朱士行仍留在于,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0岁。他有一个普通百姓都知道的法号“八戒”。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吕澄和汤用彤等高度评价了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做法:从历史角度来看,他克服了西行路上的艰难险阻,只身前往,勇气可嘉,为后世西行求法者如法显、宝云、玄类等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开创了汉僧西行求法的盛世,是汉家沙门第一人③;从佛经教义的传播来看,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却开启了我国的义学先河,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促进东西方国家间政治与文化的交流。

 在朱士行之后,丝绸之路上的求法之人络绎不绝,仅史料记载的就多达百人以上。其中就有一名僧人在1600多年以前就走完了现在常说的一路一带,也就是陆路和海路的丝绸之路,他就是高僧——法显。为求真经,他不顾60岁高龄,于弘始元年(399)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西后至鄯善之间的沙漠地带。他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看到的死者遗骨确定道路。他用14年时间经中亚到达北印度,游历30国。然后他从斯里兰卡搭乘商船经南洋群岛返回,于义熙八年(412)在山东牢山(今山东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登陆。结伴西行的11人完成求法的仅法显一人。较之前人,法显带回了比较系统的佛教三藏典籍,包括从印度带回的《大般泥洹》六卷、《方等泥经》二卷、《摩诃僧衹律》四十卷、《僧比丘戒本》一卷、《杂阿昙心》十三卷、《奘经》(梵文)、《萨婆多律抄》(梵文)和《佛游天竺记》一卷,从斯里兰卡带回的《长阿含经》(梵文)、《杂阿含经》(梵文)、《弥沙塞律》(梵文)和《杂藏经》一卷。他撰写的《佛国记》,记录了沿丝绸之路陆路至古印度,再从斯里兰卡经南洋群岛沿海上丝绸之路归国的行程。

注释:

①昙河迎罗:印度律学沙门,魏齐王年间(公元250年),他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

雍州:中国古九州之一。史料载,其名来自于陕西省凤翔县境的雍山、雍水。现指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③朱士行:少年出家,恰当嘉平中(公元249-253年)昙柯迦罗传来《僧衹戒本》,并创行羯磨受戒,所以他依法成为比丘,和在他以前仅仅以离俗为僧的有别。从这一点上,后人也将他当作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caEJB1FOvj55VgDPTAx3Q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