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数智技术作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关键支撑,正通过活化文化资源、重构文旅产业生态、重塑消费体验和驱动产业经济性提升等四个方面重构产业生态。
数智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是数智技术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革命。通过数据采集与标准化处理,建立可解析、可编辑的文化数字资产库,实现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数字永存”,为后续转化提供标准化、结构化的底层内容做支撑。在此基础上,对数字资产进行智能化分析、归纳、总结、提取文化资源的核心特征,结合交互设计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数字化场景与项目,推动文化资源从静态保存与展示向动态传播的转变,形成“数字资源-场景项目”的初步转化路径。当相同主题的项目积累到一定规模后,运用数智技术串联不同项目的内容,形成系统性的文化网络。最终将分散的项目整合为统一文化内核、多种表现形式的IP体系,完成从数字资源到场景项目再到IP体系的升级。
二是数智技术重构文旅产业生态。数智技术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整合、分析与研究游客行为数据、景区运营数据和文化资源数据,构建文旅大数据平台。通过算法预测客流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数智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文旅产业边界,通过数据分析串联文化IP开发方、旅游服务商与消费者,构建“需求识别-内容生产-广告投送-需求满足”的文旅生态体系。还可以分析游客情感偏好与消费轨迹,开发小众化、深度化文旅产品,在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推动文旅消费从群体性向个性化转化。
三是数智场景创新重构消费体验。数智技术能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构建多感官共同参与的沉浸式场景,帮助游客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通过数智技术构建虚拟景区、数字孪生博物馆等数字文旅空间,既保留景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细节,又通过虚拟扩展功能创造线下难以实现的场景,拓展文化展示内容。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服务模式创新。通过AI导游提供个性化讲解与导览服务。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动态调节景区照明、温湿度等,提升游客舒适度。
四是数智技术驱动经济性提升。数据要素的边际成本具有无限趋零的特性,能够推动文旅产业核心价值从“依赖物理空间承载”转向“依赖内容质量驱动”。具体而言,传统文旅产业依赖物理空间,因此存在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短板。而文化资源经数字化后形成的数据资产具有“一次开发、无限复用”的特性。这使得文旅产品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具备了可复制、可规模化传播的基础,有效提升了文旅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效率,推动产业向“轻资产、高周转、广覆盖”的方向升级。
西安数智赋能文旅产业的实践路径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既承载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又面临文旅融合中资源活化不足、项目内容同质化严重、产业附加值待提升等问题。数智技术恰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关键抓手,不仅能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更能重构产业生态、创新消费场景、提升经济效能,推动西安从“文旅资源大市”向“数智文旅强市”跨越。
一是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夯实数字底座。针对西安城墙、大雁塔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大遗址、代表性文物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极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工作,同步记录相关年代、历史背景等数据,建立“文物-遗址-文化事件”关联数据库,为后续开发提供素材库。可以制定西安市文化数字资产采集分类规范,统一数字资源的存储格式、元数据标准与管理权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建立“数字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定期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复核,动态更新数字模型,确保数字资产与物理实体同步。
二是构建文化IP体系,激活价值转化引擎。聚焦“唐诗之都”“丝路起点”“盛唐气象”等核心文化主题,通过分析数字化资源中的高频文化符号和游客情感偏好,开发涵盖数字藏品、沉浸式演艺、主题研学等多种形态项目,推动分散文化资源向系统性IP集群转化。建立“IP授权-内容生产-渠道分发-收益反哺”闭环机制,通过知识产权注册等方式确定IP数字资产版权,支持中小文旅企业、文创团队参与IP衍生产品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化产品销售收益按比例反哺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保护-开发-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是创新虚实融合场景,打造沉浸式消费新空间。以“技术强化体验,场景激活消费”为核心,推动西安文旅消费从“观光型”向“沉浸型”“参与型”转变。在西安城墙、西安博物院等核心景区设置MR导览设备,开发、引入沉浸式游览项目。依托关中民俗博物院、鄠邑区农民画展览馆等乡村文旅场馆,利用XR技术复原“关中老宅院”“传统农耕场景”等。在乡村民宿、特色旅游村开发设计AI语音导览系统,为游客讲述地域文化,推动乡村旅游从“看风景”向“品文化”转型。
四是优化产业生态协同,培育数智文旅新主体。由文旅主管部门牵头搭建“数智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景区、文博场馆、交通、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数智文旅产业生态。培育“科技+文化”双轮驱动的龙头企业和“小而美”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市场主体结构。强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创新大赛等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产学研产业生态系统。
五是提升经济效能转化,推动文旅转型。建立“西安数智文旅资产包”,把高精度模型、虚拟人、互动脚本封装成可订阅的数字资源库,企业按需付费即可上线新项目,形成“一键部署”式XR产品包,景区、街区、商业综合体乃至外省市合作方无需重复投入重资产建设,只需租赁轻量化头显、投影或裸眼3D设备,即刻完成项目落地。推动文旅产业从“重资产投入”向“轻资产运营”转型。推动“文旅+科技+商业”跨界融合,开发“数字文旅+”衍生业态,与老字号餐饮企业合作,推出特色主题餐厅,通过AR技术还原菜品源流与特点,向客户传递西安特色餐饮文化。
(作者系市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陕西省协同研究基地研究员)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