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动态
院联动态

程丽辉在《西安日报》发表文章:加快构建西安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来源:《西安日报》2025年11月17日7版
2025-11-18 02:09
130
分享到:

加快构建西安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程丽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四方面重点任务,我们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这四个方面来把握。

西安产业基础厚实、科教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但也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转型压力。在此背景下,西安必须准确把握“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的核心要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与地方实践深度融合,系统谋划主攻方向与战略重点,走出一条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生态赋能的西安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

固本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传统产业是西安经济的“基本盘”和“压舱石”,其稳定发展与能级提升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成效。落实“固本升级”,筑牢西安实体经济根基,必须系统推进智能化引领、绿色化转型和融合化发展,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

首先,要夯实产业基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工业“五基”领域,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基础体系。其次,要强化数字赋能,深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以陕汽、西飞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大规模开展“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赋能行动,发展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流程的数字孪生系统,引领产业链智能化跃升。同时,要聚焦全链低碳,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将绿色化贯穿于产业体系的全生命周期,在重点行业及园区推动绿色工艺革新与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系统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绿色制造体系。此外,要促进两业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培育本土知名品牌、参与标准制定,实现价值链的整体攀升。

创新育新,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创新育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旨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西安必须把握科技革命机遇,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首先,要明确产业主攻方向。立足航空航天、光子制造、氢能储能等具有未来产业潜力的优势领域,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与“创新资源地图”,精准标识技术瓶颈与攻关路径,同时要激活大科学装置的产业赋能功能,推动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等平台建立“产业需求清单”与“装置能力清单”对接机制,深化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协同创新模式。其次,要创新产业孵化模式。确立以“场景拉动、资本激活、生态赋能”为核心的产业孵化新路径,通过设立场景清单、推行“揭榜挂帅”机制,推动新技术首试首用;设立全周期引导基金并配套风险补偿,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布局中试基地,建设未来产业社区,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扩容提质,增强产业发展韧性与能级

扩容提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其核心在于推动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效能驱动、质效并举的内涵式增长。西安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同时,要着力拓展产业新空间、激活需求新潜力、筑牢产业链安全基座,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首先,要前瞻布局产业新空间。以服务型制造转型开辟新赛道,重点强化研发设计、工业软件、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赋能作用。强化场景驱动,在智慧城市、数字文旅、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系统开放示范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测试验证与首购首用。其次,要激活与创造有效需求。坚持内需外需协同发力,对内引导消费升级,拓展绿色消费、数字消费、文商旅体融合消费等新场景,引导有效投资向产业创新、城市更新等关键领域倾斜;对外建强开放平台,推动优势产业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西安品牌。此外,要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围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绘制产业链风险图谱,实施动态风险监测,精准识别薄弱环节。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力突破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瓶颈。同步布局供应链备份体系,推动关键产品多元化供应,系统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集群。

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强基增效的核心在于完善现代化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环境,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西安需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治理环境。

首先,要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重点是巩固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推进重点产业园区5G-A网络深度覆盖,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规模化应用。其次,要显著提升综合交通物流效能。重点强化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国际枢纽功能,大力发展陆港枢纽经济,推动“物流+贸易+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临港产业生态,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此外,要营造与国际规则对接的产业发展生态。核心是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标准建设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深化知识产权跨境保护和数据流动管理等关键领域改革。在此基础上,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全市统一的“产业大脑”平台,促进政务与产业数据安全共享;完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全周期服务保障;创新“研发贷”“人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广“投贷保”联动模式,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要素支撑体系,全面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国际竞争力。(作者系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特聘专家,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快速导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