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社科网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院联动态
院联动态

李莹在《西安日报》发表文章

西安日报
2025-01-14 10:54
183
分享到: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莹撰写的文章《从丝路精神中汲取西安城市精神》在《西安日报》(2025年1月13日)理论版发表。全文转载如下:

从丝路精神中汲取西安城市精神

李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近年来,西安沿着共建“一带一路”的大道乘势而上,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西安实现对中亚“五国六城”的通航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通航全部中亚五国的城市。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走深走实,西安这座城市也因此焕发出更加开放的发展活力。在这样一个城市发展的新时代,西安应从丝路精神中汲取力量源泉,提炼城市精神,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提供西安范式。

从丝路精神中汲取西安城市精神的内生动力

2000多年前,西汉使节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勾勒出一条商贸往来和文明交流之路,孕育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社会学家芒福德认为,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城市,在物质要素形成之前,就已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等等。北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等城市精神都反映出了城市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更凸显了城市市民所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是新时代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形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从丝路精神中汲取和淬炼独特的城市精神,是打破跨文化传播叙事困境,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以城市精神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西安范式

一是用“包容”化解文化冲突。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西安范式应坚持用“包容”化解文化冲突,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构建文化空间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鲜明符号巩固文化主体性,发掘文化基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提炼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以文字符号促进交流、以地理符号强化身份认同、以历史符号唤起民族记忆、以传统节日符号增进情感认同。

二是要立足世界搭建文明视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西安范式应立足世界搭建文明视野。一方面,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内涵和领域,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人文交流国际品牌,以大型体育赛事、中外合作办学、大型国际书展、电影节等形式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激发民间艺术团体、非遗传承人、留学生、海外投资企业等组织群体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潜力,从而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注入新活力。

三是因地制宜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的西安,与埃及的开罗、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并称世界四大古都。西安范式应根植于地域文化,一方面打造地域文化精品,不断从西安地域文化特质中寻找灵感、挖掘题材,以新的媒介表现形式展示传递中华文明的价值内核,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推动地方文物保护修复,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鼓励利用城市历史建筑、旧厂区、旧街区等空间发展集现代都市和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

四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西安范式要着力打造体现民族性、全球性、包容性的国际传播格局、矩阵和生态,一方面,要加强理论阐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建设,更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全貌。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科建设,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中国国际话语平台,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文化迷思,让世界在古都西安读懂可爱中国。

(作者单位:西安市社会科学院)

快速导航
下一篇: